查看原文
其他

硕博故事 | 两年半博士生涯,开挂的人生,学以致用初心不改

XJTLU 西交利物浦大学
2024-09-28

X J T L U

2022年7月,李娜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短短两年半时间,拿下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的首位博士毕业生。


她边工作边读博,期间发表27篇(部)论文和出版物,其中包括1篇中科院一区心理学顶刊、3篇国际SSCI一区教育技术顶刊论文在内的8篇一作国际核心期刊。其学术质量通过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委员会的严格审核,获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博士学位。



博士生涯的起点也是一个不自信的科研小白


读博之前,李娜从来没有发表过英文的国际期刊论文。“因为缺乏科研经验,我很难将那些令人费解的科研术语和具体实践联系起来。”


“在博士研究初期,我其实很缺乏自信。”她回忆道。


万事开头难,科研小白李娜去找导师商量。经验丰富的导师给她指了一条路,建议她从“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学改革”这个大研究方向中先选取一个试行的小项目来熟悉科研流程并建立信心。


“从研究设计到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分析、论文撰写,我一共花了2个多月来做这个小项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让我在短时间内对国际标准的科学研究过程有了初步地直观认识。”


这个最初的尝试,以国际会议论文的形式发表。李娜也因此慢慢积累起一些自信,“这就像是从漆黑走到了有一丝光亮的地方。”



跨越第一座大山


从练手的小项目到系统文献综述,是李娜真正跨越的第一座大山。她所聚焦的“虚拟学习环境等教育技术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话题属于管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较为小众,尚无较为系统化的理论综述,这意味着她可以参考的前人综述很少——“我只能自己去摸索。”


这时,李娜的中外导师们给了她极大的支持。作为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和利物浦大学心理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李娜的主导师是未来教育学院的张晓军博士,另两位导师是席酉民教授和利大心理学院的Maria Limniou博士。


导师们各自有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极大开阔了李娜的学术视野,辅导她完成了对博士研究的系统文献综述。对于论文的投稿策略,中英双方导师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西浦的两位导师建议把目标定得高一些,瞄准行业标杆去投稿,即使失败,也能得到高水平的反馈意见,有助于提高我这篇文献综述的质量,从而提升整个博士研究的学术质量;利大的导师建议从级别较低的期刊开始尝试,因为中稿率较高,不会太受挫,并且发表周期也比较短。”


导师们各有侧重,帮助李娜更为全面地认识和考量问题;同时,他们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


经过慎重思考,她决定把目标定的高一点。一则她想就算被拒绝也没有什么损失;再则导师有句话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导师常说,每一篇发表的论文都会一辈子跟着我,代表着我的专业水平,所以要慎重考虑。”



现实总是来得更骨感一些。首次投递论文,不出所料被拒绝了。“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导师已经给我打过预防针,绝大部分情况肯定是会被拒的。”在收到期刊反馈后,结合导师意见,她很快振作起来继续修改。


她没想到的是,“投递—被拒—修改”就这么反反复复。历经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篇综述文章终于得以在一家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


学以致用是投身科研的初心


李娜曾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从事多年软件设计和项目管理工作。在西浦管理信息技术与系统办公室任职期间,她兼职读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2015年加入西浦的教育技术部门后,她从事教育技术研发、实施和教师发展工作,一干就是8年。


根据她对教育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的观察和反思,她发现过去13年间,学校共推出60多项教育技术创新应用,最终被广泛应用的只有4项。


她对记者讲述了当时作为技术开发人员的困惑和挫败感。她举例说,“比如我们通过优化算法,让原本需要10秒加载出来的网页1秒内就加载出来。作为技术人员,我们都觉得特别自豪,心想老师们一定很喜欢。但实际的反馈却告诉我们,老师们并没有很在意这个提速优化。这一度让我和同事们感到不理解——老师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这一工作中的困惑和挫败促使李娜对教育技术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并能对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地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想知道技术人员和老师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沟通障碍?我们在实践当中要怎么做才能解决或者避免这种问题?作为局内人,我想改变这样的现状。”李娜说。


李娜的核心研究成果是提出了教育创新制度化的新模型,将原来的三阶段创新制度化模型拓展为四阶段,并揭示了阻碍教育创新进一步扩散和稳定发展的瓶颈。



她解释说,所谓的三阶段创新制度化模型即“习惯化—客观化—沉淀化”,她在习惯化和客观化之间增加“意义化”这一新阶段,从而使其扩展为四阶段。而“意义化”正是制约新的教育技术走向客观化的瓶颈。


“我的研究结论是,当师生能够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去采纳这个新的创新应用,就可以促进一项技术进入下一个阶段。正如孔子所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个寻找‘知’的过程就是‘意义化’。”李娜说。


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


回顾两年半的博士生涯,李娜十分感激三位导师。“我们四个人就像是来自同一幅画的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严丝合缝,非常默契和谐。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由六篇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论文构成,融合了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信息技术学这四大学科的交叉知识。三位导师各有所长,共同培养了我的和谐心智。”


导师们不同却互补的辅导风格,以及给予她极大的自主探索权,使她得以飞速成长。


此外,他们还全力支持并鼓励李娜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走出舒适圈,接受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不断提升学术沟通能力。


李娜也是西浦博士生论坛的积极参与者。“在准备报告和海报的过程,相当于帮我又梳理了一遍研究思路。同时也让我下意识地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思考,进一步改善和明确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李娜参加博士生论坛


博士毕业开启下一段教育旅程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李娜希望能够继续深挖“意义化”在不同文化环境或行业中的新问题,完善该理论,使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不止步于理论层面,她还希望能够深入到实际教学环境中,“一方面帮助技术人员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对用户更友好的教育技术功能,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找到真正有意义的动机去使用相关教育技术。”


李娜目前在西浦未来教育学院任教,担任数字化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她表示,希望通过培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搭建“桥梁”的复合型人才。




2022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博士生论坛报名现已开启!欢迎国内外院校的博士研究生积极报名参加!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记者:寇博、金晓艳

编辑:寇博、石露芸

图片提供:李娜

新媒体:马雅君

监制:胡秋辰


直击西浦防控,用心守护你的安全!

硕博故事 | 从全奖直博到高薪就业:

科研高产的背后是选对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交利物浦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